本世纪初,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提出问题——如果机器人学会爱人类时,人类能爱机器人吗,更是对人工智能发出终极伦理拷问。
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践行民主集中制。? 方智远先生 中国农科院蔬菜所供图 方智远先生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近六十年,是我国蔬菜育种开拓者、蔬菜科学领军人物、现代蔬菜产业战略科学家。
这些,记录着先生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记录着先生魂牵梦绕的科学追求,记录着先生放心不下的关爱呵护,也记录着先生的未来。有一次,与先生一起在农科院院内试验地,先生亲手切开圆白菜,教我们生吃方法,特意提示大家尝尝菜心的味道,他说圆白菜的心是甜的。咱们做育种的,要多把时间放在田里,时刻把百姓装在心里。夸赞先生没有架子,能和乡亲们聊在一起,总是耐心地给大家解答疑难技术问题。? 本文作者张合成与方智远合影。
其实,看看先生与老百姓的关系,我们就知道先生服务百姓心里很甜。这几年中国农科院大抓成果转化,团队支部专题研究成果转化,有同志提出适当提高品种价格。身边的同事也劝他,出去单干会很累。
比如,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适度的饥饿节食有利于改善自身免疫疾病,但这其中的原理并不清楚。这段时间可能是人生中唯一一个有人指导做事情的阶段。当时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作者:王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3 13:58:4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37岁独立发表论文,41岁辞职进高校开设实验室 3年前,41岁的占成做了人生中一个重大决定,辞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影像中心主任一职,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开设独立实验室,做研究。
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罗敏敏,并顺利进入他的实验室,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这个决定立即遭到爱人的反对,理由是太折腾了。
毕业后,占成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录取,成为影像中心第一名光学影像工程师,负责平台搭建和管理。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会保护机体免受疾病和感染。画实验室设计图、测量柜子尺寸、购买仪器设备……第一批进实验室的研究生都不会做实验,女研究生们不敢抓小鼠,担心被小鼠咬了…… 于是,占成手把手教,还列了一个长长的清单,包括《如何快速融入实验室并成为领域专家》《如何开展一个新实验和掌握一门新技能》《什么是好的实验结果》《什么是不好的实验设计》《实验室常用技能》……让学生们对照清单一项项的看、学、直至掌握。占成每次在实验室做完实验,正好赶上去吃年夜饭。
开始时,满心期待将一项工作打扮得很漂亮,送出去。签完协议后,口头上说不赞成的爱人也只好全力支持,并提前到达合肥,打起前战,安排好住房、孩子上学以及自己的工作等问题。但占成很强势,他决定的事很难改变。占成说,兴趣在他的科学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做生物学研究有两个很重要的目标,一是研究的内容虽然很基础,但能够写进教科书,或者改变教科书,带来新的知识。没了补给的军队,也就无法攻击自身细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身免疫疾病。
实验中,占成经常鼓励学生们,有明确答案的结果都是好的实验,无论是否符合预期。占成对于未来有着更清晰的规划,生物学与临床的结合一定是未来的大方向。
就好像前几年没有选择单干时,最大的担忧在于与大牛们竞争,我能行吗?其实后来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面临各种难题。饥饿感知神经元的荧光图。人常常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一道坎。近日,占成实验室在《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他们找到了饥饿节食可以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原因,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反对的理由是没有发现一个更新的免疫机制。这给了占成很大的信心。
对照问题,占成等人立即补充实验,修改论文,再返回。不怕阴性结果,就怕没有结果的结果。
占成说,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还有多发性硬化、银屑病等。戏剧性的是,占成等人被拒稿的那天,《自然》发表了国外一个团队的研究成果。
于是再一次修改文章,转投给《自然-神经科学》。形象地说,大脑是司令部,控制着一切,免疫系统是军队。
在小鼠模型中,占成等人在1亿神经元中找到了1千多个感知饥饿的神经元,并且发现这些饥饿感知神经元还可以通过下丘脑神经环路控制免疫细胞迁移,发挥出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作用。因此,占成时常提醒学生们,进了实验室,一定要珍惜、抓住这几年的时间,心无旁骛,做好当下的事情。我对神经科学特别感兴趣,并且我可以做,就决定去做了。《自然-神经科学》审稿人称,该研究首次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在饥饿节食调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性突破。
正是在这位神经生物学家实验室的几年里,占成真正地了解到做科研是什么样的,并积攒了一定的科研品味。占成本科、研究生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本科学的是光电子工程专业。
我的母亲是一位医生,高考填志愿时,她让我报考医学院,但是我拒绝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有着浓厚的科研氛围,也有个传统,每年年初一到初三提供年夜饭。
工作两年后,相比较平台管理,占成发现自己对神经科学研究工作更感兴趣。这个成果与占成他们的成果殊途同归。
面对这种结果,占成认为不能再等了。三年后,40岁的占成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放弃在北京打拼下的一切,辞职出去单干。他说,只有在实验室,心里才是踏实的。这次投稿比较顺利,很快被期刊接收并发表。
占成首先科普了一个名词——自身免疫疾病。二是做有用的研究,造福患者。
经过几年的磨合,现如今实验室运转正常,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人已经在这继续读博,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也进展顺利。很快,第一轮审稿意见返回:免疫机制不够细致、不够新颖。
占成(一排右1)实验室建立初期成员合影。古语云,四十不惑。